百笔对账、庭前调解,“对账单”三天变成“结算单”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讯(记者张扬 通讯员陈浩 姜泰阳)“谢谢法院,让我们这么快就拿回了欠款!”原告的法定代表人对法官说道。1月14日,记者从江岸区法院获悉,该院民二庭日前通过庭前调解方式,成功化解一起建筑设备租赁合同纠纷,被告当场支付15万元租金,原、被告双方握手言和。
(相关资料图)
案情回顾
2018年4月起,黄某、武某与武汉某建筑公司开展合作,租赁工程项目使用的升降机。几年来,双方陆续签订5份建筑设备租赁合同,但黄某、武某却未按约定支付租赁费用。
今年3月,该建筑公司向江岸区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黄某、武某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欠款并赔偿资金占用的损失。
承办法官陈浩接到案件后,发现该案虽然是简单的租赁合同纠纷,但所涉项目存在分包、转包等多种法律关系交杂、证据繁复、尚欠租金难以确定等诸多问题,如案件直接开庭审理,可能涉及鉴定等多个诉讼程序,办案效率难以保证。同时,一旦对簿公堂,可能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,不利于纠纷的实质性化解。且双方有多年合作关系,应当有一定调解基础,遂联系双方当事人,希望通过庭前调解的方式化解纠纷。
耐心调解
然而,调解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。被告黄某采取回避态度,不接电话也不回短信,另一被告武某则辩称自己不是合同相对方,对本案纠纷并不知情。
庭前送达与沟通均陷入僵局的不利状况下,陈浩法官了解到,武某长期从事建筑行业,与原告交往密切,原告和黄某之间的合作,也是武某从中牵线搭桥,于是选择武某作为突破点来推进工作。白天武某经常接不到电话,陈浩法官选择下班后与他电话沟通,耐心细致地从法律知识、社会常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。同时也通过武某联系到了黄某,从今后双方还有合作可能,以及违约带来的法律后果等方面释法明理。终于,武某、黄某被法官的耐心、诚心所打动,主动来到法院签收法律文书,并同意与原告就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对账。
握手言和
该案标的虽然不大,但证据材料十分繁杂,往来账单近百笔,经过整整三天的对账,陈浩法官对案件事实了然于胸,以此为基础,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。采取“背靠背”的方式,分别征求双方当事人的调解意向,进一步厘清租金及相关费用,反复商讨还款金额及方式,引导双方缓和关系、换位思考、互谅互让。
最终,被告黄某、武某认识到拖延支付租金的行为给原告经营造成了影响,原告也了解到被告黄某、武某面临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,放弃了要求被告支付资金占用损失的诉讼请求。双方重修旧好,握手言和,被告黄某、武某当庭向原告一次性支付了欠付的租金15万元,原告当庭撤回起诉。至此,本案纠纷得到圆满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