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平凉时评】人生出彩的机遇在诗外|天天短讯
人生出彩的机遇在诗外
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秦玉龙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农民工与诗词达人,看起来丝毫不搭界的两个身份集于一身,让朱彦军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“网红”人物。2月3日,来自平凉市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的农民工朱彦军,获得《2023中国诗词大会》第八季总决赛亚军。媒体这样评价他:“每年诗词大会的舞台上,都会出现很多像朱彦军一样在烟火里谋生、在诗意里追梦的人。他们既能‘为五斗米折腰’,也能为梦中月、镜中花停留。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意义。”
50岁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已然定型,什么诗词歌赋,什么央视舞台,都是白日做梦,柴米油盐才是日常生活的主旋律。然而,凡是观看过朱彦军在诗词大会上惊艳表现的观众,都会被他丰富的诗词知识储备所折服,更为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赞叹。
诗词给了他希望。纵观朱彦军的前半生,他的人生旅途走得很艰辛,初中毕业便开始外出打工,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,感受到了养家糊口的不易。因为有诗词相伴,使得他的打工生涯不像其他农民工那样单调和苦涩。他在工棚里默默背诗,利用工休的碎片时间如饥似渴的读书。“在颠簸的绿皮火车上、在冰冷的工厂流水线边、在简陋的异乡出租屋里,他一遍遍咀嚼着李白、杜甫、陆游、白居易、苏东坡等著名诗词作者的璀璨诗文,在充满挫败感的生活中,找寻治愈的力量。”他,是一位生活的强者。
诗词给了他自信。腹有诗书气自华,即便是在央视这样万众瞩目的舞台上,他依然是一身朴素的蓝色工装,如此装扮可能是节目组的要求,也可能是他个人的本色出演,却表达出了他一贯的处世态度:不自怨自艾,不好高骛远,不忘乎所以,心中有诗意,脚下有远方。在逼仄的生活里开掘旷远诗境,诗词温润了他的生命,坚定了他前行的脚步。
诗词给了他勇气。由于是第一次登上央视这样的大舞台,加之普通话不标准,难免忐忑和紧张。然而比赛一开场,他就像换了一个人,答题沉着,泰然自若,朱彦军给很多观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。几十年里,他辗转了好多城市,干过好多工种,在家与工地之间如候鸟一般反复奔波,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,诗词书籍是他唯一不变的行李。面对日晒雨淋,承受生活重担,他仍能保持一份淡定和宁静,于无声处听惊雷,于无色处见繁花,是诗词给他带来的不凡和勇气。对于爱好诗歌的人来说,诗歌绝不仅仅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识或技能,更是一种生活、一种智慧,一种让人在纷繁中抬起头来体验、感受的不同境界,打开的也必然是更为开阔、更有厚度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。
古人说,“工夫在诗外”,意思是学习作诗,要关心诗外的天地。朱彦军“一夜成名”,看似得益于他几十年坚持不懈的读写背诵诗词换来的收获,实则“工夫在诗外”。他没有被社会浮躁功利的风气所熏染,而是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热望和热爱,把别人打麻将、睡懒觉、耍手机的闲暇时光,用来读书读诗,从不在意别人“读书有啥用,唐诗宋词能当饭吃”的嘲讽。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”学习不掺杂功利心,爱好不在乎有用无用,恰恰是他付出的这些“无用功”,为他赢得了人生出彩的机遇和机会。
当然,人生出彩不限于诗词大会,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当今社会,成功的标准不再唯一,多元择业不仅是一种自由,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。平凉作为劳务大市,很多农民工通过努力奋斗过上了好日子,或实现了人生“逆袭”,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。无论从事什么工作,什么行业,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诗心、活出一份诗意,莫让眼前的苟且和琐屑遮挡了诗和远方,就有机会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在平凉,并非每个人都能像朱彦军一样去参加诗词大会并获得亚军头衔。但是,在平凉,每个人都可以像朱彦军一样,去读诗,去爱诗,去让诗词之美润物无声地滋养自己。
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。”建设文化强市,我们希望涌现出更多的朱彦军,用诗词点亮心灵,增添前行的力量。在时代的舞台上,我们有机会、有能力、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梦想、创造无限的可能。